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和神经科学、心理学领域的核心课题。音乐,作为融合认知、情绪、社交与文化的复杂刺激,展现出延缓脑老化、提升心理健康的独特潜力。音乐不仅能激活大脑奖赏系统、增强神经连接,还可通过训练促进“储备与代偿”机制,维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节奏作为音乐中的关键维度,近年来也成为干预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大脑的节律活动与节奏加工能力密切相关,节奏训练有助于塑造内在神经振荡,提升注意与预测能力。本次沙龙聚焦音乐与大脑的前沿研究,介绍其在延缓认知衰退、优化脑功能网络、提升情绪健康等方面的机制与应用前景,探讨音乐如何成为推动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科学工具与实践路径。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地球第三极”之称。高亢的地势,严寒的气候,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干扰日趋强烈的态势下,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面临着越发严重的威胁与破坏。我国数次多学科考察,对生态安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仍属空白。由成都山地所牵头完成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び虢ㄉ韫婊?008~2030年)》(简称:《规划》)于2009年2月得到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立项并获155亿元的专项资金。 《规划》科学设计的三大类10项工程经过中期评估,均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豆婊返娜媸凳俳鞑氐睦沸员涓?,在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和国际意义。
随着科学研究从无机有机领域逐渐深入生命领域,分析化学也相应地从针对死体的分析转向活体分析,由此催生了一个新兴且关键的研究前沿—生命分析化学,尤其是活体分析化学。与传统将研究对象处死再提取特征信息进行分析的方式不同,活体分析着重于对活着的生物进行实时动态分析,这对于探究行为学相关的动态变化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脑科学研究中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而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新兴研究领域,活体分析充满了诸多未知与挑战。 在此背景下,化学所的科研团队在陈义老师的带领下,自2000年起紧跟欧、美、日等先进地区的研究步伐,着手布局活体分析研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并伴随着诸多新发现。2009年,科学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这场聚焦活体分析化学与脑机接口的学术沙龙活动,旨在向各位专家前辈汇报实验室在活体分析新原理、新方法,特别是活体电化学分析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针对当前脑机接口主要基于电信号测量的研究现状,结合实验室在化学信号测量领域的研究基础,探讨开展化学脑机接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遥感卫星可以快速的获取地表知识,但现有模型算法已经成为制约相关领域发展的瓶颈。早期模型和算法的研究依赖于观测数据,但是观测是有限的,且是片面的,作为先验知识具有不完备性。三维辐射传输模型近年来发展很快,可以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结构特征和辐射特征的高精度模拟。然而三维辐射传输模拟基于的三维结构场景与地球表面真实的物理世界和复杂的物理过程还有差距,导致模拟结果难以用现实观测验证。
中国探月工程从2004年正式启动,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嫦娥五号于2020年发射并着陆月球正面,实现无人采样返回。嫦娥六号于2024年5月发射并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并于当年6月返回地球。嫦娥六号的成功采样填补了月球背面样品研究的空白,也为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问题一:LAMOST光谱的波段覆盖范围,如何通过光谱分析确定恒星性质?LAMOST的光谱观测主要关注恒星表面大气中的气体,通过测量吸收线和发射线来分析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观测波段主要在4000至8000埃范围,分析谱线可以推断恒星的物质成分、温度和压力等特性。问题二:LAMOST升级后,观测能力将提升到什么水平?能获取更多数据并覆盖更远的目标或区域吗?LAMOST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在增加光纤数量,以提高观测效率和优化时间序列观测,数量升级完成后将争取资金,提升光谱仪性能,增强对更暗天体的观测能力。本次升级将移除光纤前的狭缝,减少光损失。未来科学目标更多集中在银河系和近邻星系的观测,而非扩展到更暗宇宙。问题三:中国科学院天文台系统未来是否有建设新望远镜的计划??国家正在推进大型天文项目,如14.5米光学望远镜和百米级射电望远镜。全国已有20多所高??杼煳难ёㄒ?,计划建设1至2米级望远镜。总的来说,大型设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专注于中小型望远镜建设,用于教学和科研。问题四:暗物质和黑洞的研究对人类社会有何实际意义?它们是否能为未来带来直接帮助?黑洞和暗物质是现代物理学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看似与日常生活无关的研究,实际上是基础物理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黑洞是极端物质密度条件下的自然实验室,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极端物理环境。这些基础研究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理解至关重要的一
深海冷泉是美国科学家于1983年首次发现并确定,指海底沉积界面之下以水、碳氢化合物、硫化氢等为主要成分的流体从深海底溢出的现象,冷泉泛指这些现象及伴随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及其所形成的产物。相较于海底热液(高温),深海冷泉温度较低(2-4℃),但两者都呈现出海底极端环境特征。冷泉蕴藏着以甲烷为重要组成成分的天然气资源(包括天然气水合物及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全球重要的甲烷储库和碳储库,也是了解深海极端环境下生态系统功能与生命演化的重要载体,倍受社会各界和海洋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2023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阿秒(attosecond)科学,引起了公众对“阿秒”这个词的关注。阿秒光脉冲技术使得直接探测原子中的电子动力学成为可能。阿秒科学是目前超快(ultrafast)科学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之一。阿秒科学已发展为多技术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不断驱动重大原始创新。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利用阿秒光脉冲对电子集体行为和关联过程进行探测,有望破解高温超导、拓扑材料、磁性材料等强关联材料背后深层次的量子原理,并为这些特殊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指明方向;在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分子中的电荷迁移是生化反应及生理功能运作的关键,阿秒光脉冲将在生物分子功能、辐射损伤、药物作用机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研究手段;在能源安全领域,通过阿秒光脉冲研究光生载流子等超快动力学机制,将实现对材料光电转换效率的深入理解和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在高速信息技术领域,阿秒光脉冲是深入理解半导体中电子跃迁和载流子超快动力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科学工具,将打通探索超快光开关深层物理机制的必经之路。同时,阿秒光源对驱动激光极限性能的需求促进了高能量、高功率超快激光技术和器件的飞速发展。
2024年10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主办、中国老科协和中国老科协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支持,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南京分院分会承办的“达尔文进化论和寒武纪大爆发”学术沙龙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举办。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副理事长赵震声、江苏省老科协秘书长刘献理应邀出席并讲话。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寒武纪分会主席、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彭善池研究员,国内古生物和地理学著名专家曹瑞骥、佘之祥、穆西南、沙金庚、杨群和詹仁斌等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分院,江苏省老科协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沙龙。沙龙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南京分院分会理事长严寿宁研究员主持。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草地的结构与功能正发生着剧烈变化。本次报告首先介绍了地球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量化生态系统状态转变的重要性,随后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例,从现象分析、机制理解和理论认识三个不同层次介绍高寒草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并通过构建基于能量传递的理论模型,模拟了生态系统状态转变过程,为复杂生态系统状态转变的定量表征提供了新方法。报告指出,长期观测与实验研究是认识生态系统状态转变的基础,而融合理论模型和大数据模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