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1-4]营养好,耐旱、耐寒、耐盐性。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的情况下[4],藜麦可能是我们人类未来粮食的重要候选品种。一、藜麦主粮化的基本含义藜麦的主粮化,实际上就是把藜麦加工成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像馒头、面条、米饭一样的主食。二、藜麦主粮化的思路(1)“藜麦米”,就是类似“土豆米”[5],把藜麦再加工成类似“大米”的食品。(2)藜麦的增黏。通过增加黏性,使藜麦粉成为类似“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粉的筋力强度和食品加工适应性能。用于制作各类面包、拉面等;各类馒头、面条、面饼、水饺、包子类面食品、油炸类面食品等;蛋糕、饼干等[6]。(3)直接和小麦粉、大米等混合食用。例如,将藜麦粉添加到强筋小麦粉里,藜麦等制作八宝粥?!⑥悸笾髁富善返牡魑叮?)成品后外加“调味品 condiment”。例如,对藜麦面条(打卤面)的“卤汁”调味。(2)藜麦制粉的直接调味。从其它食品(蔬菜、小麦等)提取合适的香味成分[7,8],直接添加到藜麦粉里。(3)制成罐头类食品。像午餐肉等各类罐头食品一样,直接调味[7-11]。……参考文献:[1] 2025-07-18,藜麦/quinoa/庄丽芳,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463882&Type=bkzyb&SubID=2
一、土豆主粮化的基本含义马铃薯主粮化,实际上就是把马铃薯加工成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像馒头、面条、米饭一样的主食。除了已经投产的“土豆米”等之外,增黏(增加黏性技术)也是可能的途径之一。二、土豆粉增黏:仿照小麦粉的筋力强度对照《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小麦粉/wheat flour”,对土豆粉增加黏性,使其具有类似各种小麦粉的筋力强度,极有可能是土豆主粮化的未来途径之一。这里的土豆粉,除了指土豆淀粉之外,还可以是直接用土豆制成的食用粉,如“全土豆粉”。三、增加黏性技术以前有榆皮面、黏杆面等,对红薯粉、稷米面、荞麦粉等的传统增黏方法??梢院透唣ば允称返闹品刍旌?。如:高筋小麦粉、面筋;糯米、黏玉米、糯高粱,等。直接和醇溶蛋白、支链淀粉等混合。其它各种增黏技术。进一步,和其它营养物质混合,形成更加优质的土豆主粮化产品。参考文献:[1] 李慧. 土豆主粮化还须闯过哪几关[N]. 光明日报, 2018-06-08 10版https://news.gmw.cn/2018-06/08/content_29184961.htm农业专家指出,马铃薯主粮化,实际上就是把马铃薯加工成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像馒头、面条、米饭一样的主食。未来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2] 央视网,2025-03-25,全球首条产线下来的“土豆米”,想不想尝尝?https://news.cctv.com/2025/0
背景:在如今参差不齐的水果行业中,人们很难买到真正放心的水果,甚至在“3.15”晚会上还曝光了部分不良商家利用隔夜、快要坏掉的水果制作果切,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还对整个水果行业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因此,“一果一码”溯源则能有效的避免以上问题。一果一码,即每个水果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顾客只需要通过微信等APP扫描该码,便可以迅速获取到该水果的种植基地、施肥用药记录、采摘日期、物流路径等全链条信息。这种透明化的信息展示方式,让消费者能够直观了解水果的生长环境和安全标准,有效消除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提升购买信心。此外,溯源不仅需要展示水果的产地,更应通过“一果一码”溯源系统,将水果从采摘、加工、流通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全面、透明的公开。这样,消费者和相关质检单位可以随时查阅这些信息,从而增强信任度和监管力度。对于水果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不仅能够展现其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消费者健康的负责态度,从而树立正面形象,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然而,目前不少水果生产企业和果农对水果溯源的认知尚停留在表面,仅仅展示了水果的产地,而未能充分利用一果一码溯源系统。这导致消费者和质检部门无法便捷地查阅水果从采摘、加工、流通到消费的全链条信息,进而影响了信任度的提升和监管力度的加强。因此,推广和应用一果一码溯源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一
背景: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之初,在生存环境压力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开始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阶段性与人类期许的需求不可能同步,知识储备及其人的能力所限,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发展不可能回避和绕开的问题,意识到不可随心所欲地改造和征服(驯服)自然及其生物多样性,悟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绿色发展,协调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随着科学认知和技术的系统化以及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漫长历史中,人类也尝试到了遵守自然特性及其法则,遵循发生发育规律,按照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协调平衡持续发展的甜头,感悟到生态文明之重要性?;诖?,人类主动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环境中诸生命体及非生命的生态因子和谐共存,最终回归自然。这样的回归是建立在科学高度一致的综合认知,以及技术方法上兼顾各生态因子和谐共同生存、合舟共济的原则,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以生态文明、生态道德融入自然为特征的高级文明,实现自然万物“各得契合以生,各得其养以昌”。人类文明与食菌文化: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顺应自然发生规律,发展符合人类精神和物质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及其发明创造的总和。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又有创造和发展的总和,它涵盖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准确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尤显必要。生长于广袤森林和草原的高等大型真菌,就是蕴藏在青山绿水中,而长期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的大自然馈赠的宝贵资源。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具备独特的生存机制和代谢产物,分布广、再生能力强等典型特征。真菌按繁殖方式不同及分类系统,可分为担子菌、子囊菌、半知菌、接合菌和壶菌类等。真菌中的担子菌类和子囊菌类合称为高等真菌,其中裸眼可见的通常称为高等大型真菌。我国森林面积合计90.12亿亩,占国土面积的62.56%;是主产野生大型真菌的天然绿色车间。据此面积估算高等大型真菌的年产量约为5000万吨,而实际年利用量18.6~22万吨/年,仅占0.4%。全球真菌种类估算达380万种,其中有14万种是高等大型真菌,只有1.4万种是已知的。据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记载,截止2018年12月30日,我国真菌约有27 90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15门56纲192目585科3534属。已出版的60卷《中国真菌志》记载了8000多个种及种下分类单元,绝大多数种具有菌根性的共生真菌仅限于与其共生的植物的分布区域?;泻突厍捎谌丝诿芏却?、活动频繁、污染及环境栖息地受到影响和破坏,真菌种类相对较少。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有记载的高等大型真菌4800多种,其中云南有21科604属2753种,占全国的57.4%;可食用的高等
提要新的生成函数为节水灌溉提供方案:有限的水量如何灌溉最大面积的农田。把这个问题转换成,铺设一个水管网,有限水量在管网中的流过面积越大,水管网对应灌溉的农田面积也就越大。引言我国田间灌溉大多都属于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喷灌、微灌及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覆盖率不足10%。(1)如何提高节水灌溉效率,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生成函数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分组的出水口在水管网上如何分布使可灌溉的面积最大。一 水管网农田管网一般采用树状管网,并以单个给水栓进行布置,水管网有n个小孔,一定水量从给水栓注入管网,又从小孔流出到管网之外。水在管网中流过的面积与管网小孔出水量和分组的小孔在管网上的分布有关。 农田灌溉中水的流域,可以用墨汁和水杯的关系来比喻。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水,水会变色,一杯水就是墨汁的流域。这些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生成函数来表示。农田滴灌(图片来自网络)1,分层水管网。设水道按照一分为二的方式构型,即以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管网以n至2n的方式组网,因此,虽然铺设的管网是多形状的,但管网构型是分层的。每一层管网的面积之和,等于最初的注入水量的面积(静态面积)。这意味着随着分层数的增加,水网分布越来越密。即有如下图示网络树单水源(用给水栓表示)的管网图示。图中的小点代表水管分支接口,每一个分枝接口上有出水孔,分枝上一个方向让水进入下一个枝管,另一个方向让水从小孔流出管网。在其他因不
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技术被应用到农学方面,例如:BT毒蛋白转基因抗虫棉等。目前很多抗虫技术都是基于杀死害虫或是抑制害虫消化功能来达到抗虫的目的。这类技术的确是优良技术,然而这种技术或许是有一定缺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相关抗性的害虫可能会被选择出来,通过长时间的繁育,最终产生了庞大的抗性种群。因此,我想谈一下我的粗浅猜想。我认为可以采取驱逐害虫的方法以达到抗虫的目的。如果自然界中存在某种植物或动物,其产生的信息分子对某种农业害虫具有震慑作用,那么或许可以获取该动/植物体内控制该类信息分子表达分泌的相关基因,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植物组织细胞内,最终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新的转基因植株。对该种转基因植株的预期:如果导入得当,相关信息分子基因可以完成表达和分泌,那么对应害虫在察觉到敌害或危险对手的信息分子后会采取相应的规避策略,而农作物也同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被侵袭。预期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减少抗药种群的产生。如果分泌的是气态信息素,那么可以更好地避免害虫的啃咬,以达到不需破坏植物结构便可抗虫的目的。预期劣势:长期持续种植会导致某种农业害虫对相关信息素不敏感,该种植株驱虫功能失效。理所当然的是,害虫对真正的敌害可能也无法正常识别,但这或许没那么必要。劣势弥补:如果让驱害植株和灭害植株隔年交替种植,或许既可以减弱抗药性又可以削弱害虫的“抗驱性”。有这种想法的
根据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真菌既不属于动物,更不是植物,而是独立的一大类异养生物——即菌物(真菌)界。习惯上人们把发生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的大型真菌,民间称为“野生菌”或“野蘑菇”。大型真菌主要有三种生态类型,即腐生、寄生和共生,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云南野生菌市场调查数据为例,腐生真菌占10.2%,寄生菌 8.2%(其中虫生真菌2.4%,蚁巢生真菌 4.8%,竹生菌1%)和共生真菌占81.6%。共生菌是与植物具有菌根关系的真菌,大型真菌中的共生菌属于外生菌根真菌(EMMs)。腐生真菌通常发生在森林植被林相衰落破败的林中,发生在死的立、倒木和枯枝落叶或枯草、粪便等有机物上,腐生真菌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取营养,营腐生生活。如市场常见的如香菇、木耳、银耳、灵芝、凤尾菇、杏鲍菇等都属于腐生真菌。腐生真菌又可细分为草腐菌、木腐菌、粪生菌等。近些年来,基于林下栽培食用菌既可充分利用林地(包括天然次生林和人造林)空间,又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及生态绿色之需求,林下栽培食药用菌得到普遍应用推广;目前,业已成为特别风行的食用菌栽培模式。人工栽培食用菌的生态习性大都属于腐生性真菌,特别是木腐生性真菌中的绝大多数种都兼有寄生性,常见的如香菇、木耳、林芝、猴头菇、侧耳、金耳、裂褶菌、蜜环菌等。木腐性真菌在寄生阶段往往致使活的健康的森林树木发生木材腐朽病,最终导致树木死亡,若泛滥严重时
去年智慧火花网发布了小麦“干热风”危害范围及发生的可能性。(予警)一文,不幸的是予警成真?!案扇确纭比缙诙?。具体情况描述于下:1 、西平县气象数值;4月30日,最高温度30.7℃.最低温度16.9℃。5月1日,最高温度30.4℃.最低温度17.6℃。5月2日,最高温度37.9℃最低温度16、2℃。5月3日,最高温度39.8℃最低温度18.7℃。以上连续 四天,最高温度破坏了小麦的较高温度(8—28℃)尺度。特点:1、最早,提前到四月底。2、延续时间长。四天。3、猛烈。在5月2日出现37.9℃,3日出现39.8℃创记录高温天气。5月全月小麦无生机。由此产生的状况和以前大不相同;植株苦黄早,收割提前。(以前破坏的是较低温度而今是较高温度)在生育动态图的反映;西平小麦生育生态图2019-2020年度出穗是4月7日。灌浆时间22天。占常年灌浆时间58%。减产2—3成。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的干热风情况;①2018年发生在5月15号,历时三天...②2019年,发生在5月25号,灌浆结束,③2020年,发生在4月30号。灌浆历时22天。减产2——3成。就这三年的情况看;两年减产,一年丰收。丰收在于两个温度范围的统一,减产在于两个温度范围的破裂。(阴阳决离)发生时间,并不是循序推进,而是跳跃不居,没有规律可循。但有一点是可靠的;在中长期预报中去发现阴阳决离如:5月3日,温度是21——34度
小麦“干热风”危害范围及发生的可能性。(予警)鲁海泉写于2019年10月18日。去年智慧火花发表了“干热风”的实质及其在小麦生育动态图上表现一文。今年我又观察“干热风”的状况。并绘图如下。关于“干热风”的实质依上文不变。而对产量影响,却是相反。去年减产两成(以亩产千斤为基数);今年却是大丰收,亩产1200斤普遍,个别有1500斤。罕见。去年发生在5月15日,正是灌浆中后期。灌浆停止,当然减产。今年发生在5月25日,延续三天(与去年同)丰收。这是由于今年抽穗在4月14日,到5月25日,中间有41天灌浆时间。根据经验,灌浆时间一般是40天左右。这段时间光照充足,温度较高,就是丰产原因。将这两年小麦丰歉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干热风”的危害程度,与发生的早晚有关。去年发生在5月15日,减产两成(亩产千斤为基数)若在5月10日,减产就可能是4—5成。也就是说发生时间越早,减产越严重。反之,减产越轻。如果发生在灌浆结束,则毫无影响。其次,不是普遍发生,而是有地域性。如予南可能性较大。第三,与持续长短有关。若持续时间短(半天)可能仅危害麦芒(黄)。若持续长(一天以上)可能死亡。(已看到的是三天。)第四,我查过遂平县气象历史资料,直到处暑都是阴阳决离。农谚:芒种三天青干自死。经验确定性正确无疑。鉴于今年天气情况:北极氷山融化速度加快。亚马孙雨林大部焚烧。法国高温创纪录。联合国气象组织称;今年热,明